一株水稻一生情
人民政协网

一株水稻一生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周丽燕)五十载躬耕,风雨无阻;一朝育良稻,当惊世界殊。7个杂交组合,48粒杂交种子,成功选育我国应用时间最长、配组合最多、适应性最广、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水稻“珍汕 97A”…… 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是世界上最懂杂交水稻的人之一。他是我国育出野败不育系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并开拓了杂交水稻育种新途径,使我国走入籼型杂交水稻新篇章;2019年评为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亲历饥饿,立志学农

没有对饥饿的深切体会,就不会有让人人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1937年10月出生于萍乡市湘东区一个小山村的颜龙安,祖祖辈辈种田为生,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有着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

他不会忘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乱年代,家里种了7亩田,但一家人却食不裹腹,两岁的妹妹不幸夭折。他不会忘记,1958年8月,他考取了江西农学院,而当时全家人的主食是没有几粒米的红薯稀饭,父亲为无钱供他上大学而犯愁。他不会忘记,大学期间,一场历时三年的饥荒席卷全国,农学系的学生同样得忍饥挨饿。

饥饿在劳筋骨、苦心志的同时,也激发出一个农家子弟要当农业科学家的远大志向。“好好读书,把水稻产量提高一点。”这是父亲对即将跨入江西农学院的颜龙安的叮嘱。大学4年,享受国家甲等助学金的颜龙安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在广泛涉猎农业科技书刊的过程中,颜龙安对遗传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孟德尔和摩尔根的精辟论述,为他开启了一个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新天地。

对颜龙安来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全身心地汲取养分。4载寒来暑往,艰辛与苦涩的求学之路,磨砺了颜龙安的意志;战胜贫困与饥饿的志向,成为颜龙安一生的科研动力。

1962年,颜龙安大学毕业,被分到宜春市,他主动要求回到当时的县级市萍乡,组织上将他分配到人人羡慕的粮食、商业部门,他却要求学以致用,乐呵呵地走进萍乡市农业局,开始了与泥巴、水稻打交道的生活。

潜心育种 精研杂交

杂种优势是农作物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在20世纪世界育种史上,玉米、高粱等作物都通过杂交实现了高产优质,那么水稻是不是也能利用杂交优势,满足人类“吃得饱、吃得好”的目标?

自1926年美国的琼斯首次发现雄性不育水稻,给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带来曙光之后,各国的科学家孜孜以求地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却屡屡碰壁。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公认的农业科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水稻育种专家心系祖国,放眼全球,决心团结奋斗,攻克这个世界难题。

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李必湖在国内首次找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即“野败”)。此后的工作是把“野败”的不育基因转入栽培稻,进而育出生产上所需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从而实现“三系”配套。

为了加快研究进程,1971年,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组织全国性的协同攻关。正是此时,颜龙安来到了光热资源优势明显、适合育种繁种的海南岛,一边向袁隆平和其他研究者学习,一边更新自己的研究思路。

当时大家的思路主要集中在从常规品种“南广粘”中筛选不育材料上,进展较缓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能使雄性不育后代保持100%不育率的理想品种。

颜龙安认为,杂交高粱的研究是从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的,水稻可能也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野败”不育材料(即野生稻)上,这样通过远缘杂交,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后来,他和助手便选取了不同品种的水稻与“野败”杂交,人工对300多朵颖花进行异株授粉。“我每天要花十多个小时一株一株、一穗一穗地观察水稻成长,并记录下来。实验记录就写了10万字。”颜龙安说。

最终,他获得了“野败”与“二九矮4号”“珍汕97”等7个品种杂交的48粒种子。

含辛茹苦 增产千亿

带着这48粒种子,颜龙安回到了家乡——江西萍乡。在阳春三月,将种子撒了下去。

带有野生亲缘的杂交后代种子休眠期较长,须进行变温处理,打破休眠期。但当时没有催芽用的恒温箱。“只能采用土办法。我把种子一粒粒洗净,用湿润的药棉裹紧,再用塑料布包好,放进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等着发芽。”颜龙安的助手李汝广回忆。

野生稻是感光性强的短日照植物,在萍乡种植的杂交后代种子要进行短日照处理才能抽穗扬花。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48粒杂交种子的水土不服,在抽穗前,颜龙安每天都把禾苗从暗室里推进推出,进行遮光处理,直到了9月中旬禾苗抽穗结实。

但等到水稻抽芽,他却发现,这48个“孩子”长得参差不齐,高的比他个头还高,矮的才刚到膝盖,且“发育期”先后也不一致。如何让杂交后代尽早稳定,成了摆在颜龙安面前最大的难题。

带着疑问,他慕名去请教华南农学院教授张馨。可恰逢张馨出差,他便一路从广西追到云南。颜龙安记得,张馨见到他时,一边上下打量着他,一边说,“小颜,你这种刻苦的精神十分可嘉,持之以恒,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张教授给我的启发很大。他指明,选择株型形态像父本(即保持系)的进行回交,稳定可能更快。我恍然大悟,在此后的选育中只选择穗型、粒型、株型都像父本的不育株。这缩小了选择范围,也更节省时间。”颜龙安说。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颜龙安和其他研究人员春在萍乡,冬奔海南,一年选育两次。在海南加代育种时,不时遭遇台风,在台风来临前,他们要把实验禾苗一株一株挖起来,用脸盆、门板运到山上,台风过后再运下来。

1972年冬,颜龙安带领团队终于育成了“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并开始向全国提供不育系种子。他成为我国首批“野败”不育系育种第一人。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1982年至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增产稻谷1874.4亿公斤。

老骥伏枥 情系水稻

“从25岁第一次接触水稻起,这一生都无法脱离水稻研究了。”1992年,颜龙安因为脑部长了一个鹅蛋大的瘤子,需要到北京做手术。他打着点滴,上了开往首都的火车,临开动时,他忽然急切地问妻子:“我晒在屋顶上的种子你帮我收起来没有?”

那些种子中有10粒是他选育出的显性核不育杂交后代,他急得要拔掉针头。妻子心痛地责怪他:“你命都难保了,还想着那些种子,是不是疯了?”一下火车,他第一件事就是给在家的孩子打电话:“把杂交种子收进来,保管好!”

与水稻脱离不开的,还有颜龙安的孩子们。颜敏、颜稻、颜雄、颜成,他们的名字中暗含着这位父亲的期许——尽快取得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成功。

如今,颜龙安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超级稻研究。他们把收集到的1000多份野生稻和优异种质资源作为基因源,从中提取高产、多抗、优质、适应性广等有利基因,将其集成到现有优良品种中。

目前,特优水稻“野香优航1573”2019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株型适中,矮秆抗倒、适应性广、抗性强、易种省肥、丰产稳产性好及熟期转色好等特点,2019年荣获 “江西省首届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野香优航1573”的育成对江西水稻优质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说,“在大家吃不饱的年代,高产是杂交水稻的第一要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要求科研人员把水稻品质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对品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高超的专业技能+包容的协作精神=人才成长的摇篮。颜龙安就是运用这个公式,让他工作过的地方,成长起一批批的业务尖子。蔡耀辉、朱成、姚秋英……一个个名字登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榜,而笑得最开心的,就是默默站在他们背后的颜龙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颜龙安虽已年届八旬,依然和自己的团队奋斗在一起,向着优质高产多抗绿色超级稻新目标前进:2018年6月,颜龙安院士团队在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理论创新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实现D1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极大的丰富了杂交水稻类型,对促进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年10月,颜龙安主持培育的特优水稻新品种“野香优航1573”荣获“江西省首届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颜龙安总是说:“人的生命不单是岁月的刻画,最重要的是精神的谱写,多一点对人民的奉献,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人民政协报 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热点推荐

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