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有毅:“互联网+教育”如何塑造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3日电近日,由人民政协报社、人民政协网主办的“‘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研讨会”在京召开。教育相关部门领导、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技术创新代表一同为教育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以下为作者在“‘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实录:
我是来自学校,今天可能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来谈谈感受,应该说互联网时代或者现在的智能时代到来,你是不迎接它都不行。尤其是我们在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作为管理者,我们如何来迎接,来面对它,今天我想说的是“互联网+教育”如何塑造新型的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
2019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说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人工智能2.0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生产生活,也必然改变教育。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时代的变革,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感受。
第一个是变革教育理念,提供个性化服务。刚才领导也说到了,首先我们要有理念上的改变。互联网能将教育服务数字化,使其具有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可能。技术的进步会弥补信息的鸿沟,促进教育红利普惠教育,人工智能更是助力学习资源灵活更新,无限复制与广泛通达,实现从陈旧的学习资源向新型资源转变的这样一个转化过程。北京十二中正在着力构建智慧教育的新生态,以教育数据为基础,以智能应用为途径,以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我们智慧课堂的学习系统是以课堂为主阵地,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实现教育全过程应用例。通过课前预习和测评反馈来实现以学定教,课中通过教师端和学生端来实时监测和互动交流,实现精准教学。我们智慧课堂,学校普遍在使用,对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以及精准化教学,还是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我们增进了交互的协作,而课后通过智能化的练习推送和微课式的辅导来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教学教研的系统,我们有采集、分析、展示学业的数据,深度的来挖掘数据的价值,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基于知识点的分析服务,来实现学情的精准分析和优质的资源推送,帮助老师掌握学情,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实现从定期化经验积累到定量化教育的引导,从工业化课堂的教育到个性化定制教育的转变。我们现在应该说有智慧教育的服务平台,有教育数据分析管理决策分析,实现了教育形态从学生、老师向云网端迁移的转移,促进教学教务的管理,促进校园的管理,有助于打造智慧校园。我们整个这一套服务,基于的是在我们老师自愿的应用,而且我们基本上课堂尤其是高中是全面的应用。
智慧教育能够提供自适应学习的条件,并且按照每个学生的需求定制课程,变成了可能。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自我调节学习行为,获得了及时的反馈,创造适合不同的个体学习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我们现在基本上每个人一张课表。
第二个,我们完善了监管体系,引进了优质化的服务。“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会打破传统以学校为主体的封闭的供给体系。在不同的主体、组织、层级、领域形成一种动态的关联,相互的监督,共同发展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这样的模式。就像鲁部长讲到的,我们率先在北京和科大讯飞进行智慧课堂和治学网深度的合作,有利于破除教育垄断,增加教育的选择性,推动教育的民主化。但是我们也要警惕某些在线教育资源存在的一些有害的信息传播,2019年的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数字化资源进校园,监管机制要在此支持下,要不断的去完善它。
“互联网+教育”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数据开放、获取和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两难的困境。北京提出,测试并采用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确保教师和学习者的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支持对人工智能领域深层次伦理问题进行稳妥长期的研究,确保善用人工智能,防治其有害应用。我们期待制定全面数据保护法规以及监管的框架,确保对学习者的数据进行合乎伦理,非歧视公平透明和可审核的使用。
第三个我想说的是建立合作机制,完善一体化服务。学校坚持多方合作与统筹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为代表的创新协作体的模式,来加大产学研用融合,缩短产品到应用的距离,弥补技术和现实的差距。2017年11月,北京十二中联合人大附中、合肥八中等12所中学,发起成立了全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名校联盟,以教育创新协作体的形式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模式的研究,展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生涯规划等内容。目前全国各地有30所联盟名校不断的开展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信息化技术外壳与教育内核真正融合的智慧校园的标杆。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始终秉持这一明确的理念,让技术有效的服务于已有的教学业务,实现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升,避免跟风和形式主义。学校也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例如校内推广从小范围试点到大面积推广,让师生在试验中体验,在接触中接纳,逐步达成最大程度的理念的共识。联盟校的协作中,学校之间相互的借鉴,优势互补,有助于完善共建共享共治这样的教育公共服务的机制。我们感觉到这样的形势下,一个学校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当然我们也面临一定的难题,如经费不足,保障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我们特别珍惜这个创新人才培养的黄金期,在“互联网+云教育”、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激发动力,挖掘潜力,涵养学力,培养才力,希望能够培养胜利在未来的创新人才,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事业。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校长李有毅。文稿已通过作者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