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军 :扎根中国大地 办好一流大学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那么,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如何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呢?近日,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教授,分享了他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成果和思考。
立德树人 三步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发展的核心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那么在这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立德树人”可谓是重中之重。那么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如何立德树人的呢? 在立德树人上到底该怎么做呢?就青海师范大学来说,我认为主要应该抓好三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从学校抓立德树人机构做起。就是说,怎么把后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的德、智、体、美、 劳 落实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这个智的教育各个学院都重视,德育、美育、体育问题,还有关于创新创业,也叫劳动教育问题,各个学校应该都组建了这样的机构。像我们学校已经组建了德育中心、美育中心、体育中心、创业学院。我们的德育中心依托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体育就分别依托我们的艺术类学科和体育学院来做;创业学院这个机构是独立的。以上就是关于机构的落实、分管领导责任的落实。
其次,这些教育怎么落实到课堂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思政”与“思政课堂”,课堂思政就是我们所有教师都负担着在课堂上教书育人的责任,在课堂上要表达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思政课堂是专门的关于这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套理论体系,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及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
另外,还有实践教育。大学生走向社会,一方面他们要了解国情,了解国家各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我校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的学生,他们暑假放假回家后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提升自己,提高了解中国、了解社会的能力。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很多榜样、社区带头人、企业带头人,他们其实就是学生社会实践的老师。实际上主要是实践,从实践中看到模范人物是怎么干的,一个先进代表是怎么干的。
所以我们的大学就通过设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 思政课堂全覆盖以及社会实践育人这三个基本办法来加强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三核心
在人才培养方面,“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三个问题尤为重要。 现在的学校这块工作主要落实在学校的 三级思政导师 上。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可靠的接班人、合格的劳动者。实际上就是我们说要有道德,要有智慧,要有爱心,要有这种文化素养,那么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我们的人,这条很重要,要培养我们共产党中国革命事业需要的人才,热爱祖国,热爱领袖,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要培养这样的人。当然这样的人是要有能力的人,有知识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爱心的人。比如习总书记二零一四年在北师大视察的时候,要求我们要做四有好教师,那么对于我们师范类高校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培养四有好教师。
怎样培养人?刚才说到了在 思政教育 的这套体系上来培养这样的人。通过我们的专门机构、课堂思政、思政课堂和实践育人。除了这些以外,还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或者把一些优秀校友请回来和在校生一起交流。把这些典型作为实践课堂案例,让他自己通过实践和体验感受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也就做到了既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更注重自我的养育。那么这一点对于我们青海来说就更突出了,因为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产生的地方。我们国家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就建在青海师大;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在青海。我们还在学校办了两弹一星展览馆。老师、学生到这些地方去看看,看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六十年代时期,中国人解决自己国家安全的时候,一批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艰苦环境的条件下,他们怎么实现报国的理想,怎么实现让国家强大起来的这样一个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就是两弹一星精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 思政教育的场所。
最后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应该说很简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体现的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为人民培养人。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的是,要把理想信念融入到 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 现阶段主要是把理想信念和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学校社团活动基本在全 国大学里边都有“三套体系”:一是学校团委;二是各级学生会组织;三是各学科社团,比方说我们青海有三江源社团、青海湖社团 ...... 这三大机构在学校行政上都是归学校的学生处,我们叫“一加三”结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行体验,并把理想信念融入到他们这些活动中。总体上大概就是利用这些社团组织通过学术活动,通过场馆参观,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把理想信念在学校的校园中得以普及,得以根植,得以融入。
“ 一践行 三学会”
在对标“ 一践行 三学会”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上,学校还要 立足地域文化优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关注基础教育问题,努力培养具有爱教之心、懂教之理、会教之能、善教之艺的师范毕业生。
师范类专业跟非师范专业的本质区别就是一条:你是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我们对于师德教育方面就更加严肃,更加规范,更加高要求。这三个更加主要体现在:一是我们使用马克思主义教材是教育部出版的马工程教材。核心就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真正懂得了之后,他就知道我们 学的这些是为什么,他就知道怎么把一位教师的学问做在大地上,这样 我们大学这些管理者就知到怎么把中国的大学办在中国的大地上。
二 是习总近 平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说要把大学办成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那么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就是要把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统一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个办学理念上。我们深刻了解国家的需要、国家的期许;人民的需要、人民的期许;党的需要,党的期许,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对我校来说,就要扎根高原、扎根青藏高原办好青海师范大学。那么育人就要体现中国特色,教书就要教出一流。这在大学办学理念中,要落实到学校、学院、教研室各个层面上,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我们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要让我们的教授、学生知道,你的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都要立足需求。这个需求包括国家的需求以及地方的需求,还有现在我们在高校都在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的需求,培养有中国素养的,有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事务者。我们现在甚至认为,这一条应该上升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也就是我们既要培养中国的建设者、中国的劳动者、共产党的接班人,还要培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深刻理解的,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参与者。
关于“四有好老师”的教育,现在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情。爱教之心,懂教之理,会教之能,善教之艺实际上就是那个四个有的一个表现,具体表现在你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走出校门成为一位人民教师的时候,是不是能够 践行 四有好老师的品德。北师大的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现在成了全国教育的一个共同理念。其实,好老师倒过来就是我们培养好学生的要求。
(学生支教)
另外,西部地区人才的流失比较严重,如何留住人才, 如何缩短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教育环境的差距 ,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 我们国家只有在本科设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到了研究生就没这个概念了。从学科门类上,教育类是学位上的门类,里面含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第二个从专业划分,那我们就师范类专业。而这些师范类的专业,有的属于理学、文学、教育学、史学、经济学等,所以教育能力是个学位概念,而教师这个师范类专业是个专业概念。专业跟学位是两码事,那么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是从教师培养这个角度,就是叫师范类专业,这是本科。到了研究生阶段,就有了培养 教师的专业学位: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我们国家目前为教育设的三级学位全部建齐,只是在基层这级有区别,各个本科专业都有师范类,到了硕士、博士就变了。随着各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在我们配备教师的时候,像我们北师大的三所附中,几乎本科的就没了,大多都是研究生了。这就说明高质量的学校里教师的学历在往上走,因为教师不仅有刚才说的那些政治素质要求,还要求更深的专业技能,要他适应现在科学事业的快速变化,新知识要进到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我们原来仅仅本科学历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了。
但是中国地区差距很大,我们西部地区很多连本科都达不到呢。地方贫困地区落后地区学生很多通过考一个免费师范生,工作后在教学岗位工作到一定期限他就有权可以通过考试竞争的道路离开教师岗位。那这个问题的根本在教师的收入不高造成的,如果你的待遇上去了,如果你的教师资格就是严格发放的,那学了师范专业你为什么不去当老师呢?所以呢在这种情况下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我们基层教师待遇不高。比如我在青海算了一下,同样都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到县里工作,教师 工资较低 。我认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作为一个差额拨款 事业单位是错误的。让中小学提供社会服务,获得差额收入,那么 提供社会服务就是老师做家教,学校做培训。像在青海一个大学毕业生,在青海当老师在藏区六州一年就七万块钱,然后那个地方的平均收入大概在十二万左右,他差五万哪来?靠服务社会提供家教、提供补课,课堂上不教 , 课后用劲教。所 以现在我们对学校,特别是对中小学不施行全额拨款、不配全额编制,这是我们存在最大的问题,也就这个事是导致刚才说的学位教育和教师需求矛盾的根本。
这些问题导致了现在出现了高校教师不稳、基础教育教师不稳。高校教师会调侃这个是“教师市场稳定、物价繁荣”。举个例子,教师这个职业市场是稳定的,但广东如果挖走我们的老师,还是同一个老师,从青海到广东一夜间就成年薪一百多万了。中学也是一样,一个学校想挖走你,至少翻三倍工资,那么还是那个三尺讲台,同样是一周二十多节课,在西宁和广州收入就差那么大,但其实消费差没那么大。所以人才培养和教育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就接不上了,那么我觉得这个教师的基本待遇问题就必须要优先解决。
(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现场 )
争创双一流大学
作为学校校长, 一定是想努力把学校办成双一流大学的,那么落实 到具体工作中我觉得首先是一份责任。党委书记治教,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党委书记治教就是教育方针的落实;校长把党委制定下来的对策、战略、规划等具体的事落实到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教授负责把学问做好。这就构成了一个三合一共同体——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到办学过程。那么校长们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核心任务,因为大学是培养人的,所谓治校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第二,在核心任务之外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学校的科学 研究工作。它既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在岗教师学术能力的一个要求。第三,因为大学要提供对所在地区、对国家、对社会的服务,通过这种服务获得办学的资源,也通过服务,让我们的教师,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什么叫国家需求,什么叫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四,要把文化传承做好。一所大学总有自己大学的文化,而这个文化是校本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如果这个文化 不 传承到我们,我们文化就进步不了,文化就落后。第五,校长还要负责加强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所以,一个校长负责制, 就要负这五个 责,一个核心,四个保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交流这四个都是服务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这个核心的。 最后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首先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一所大学的基础。还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学生的 最 核心的资源,如果一个学校没有好的教师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那么这所学校就办不好。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根本。
那么在做好以上基本工作的前提下 , 才有可能走上争创双一流大学的征途 。 那么怎么定位一流?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我认为作为地方大学首先就是地方是否觉得离不开你,这是我的最基本标准。就是满足了国家,满足了地方,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在中国大地上办大学的思想落实在我们具体的办学理念当中去。比方我校是青海一个地方的重点大学,那我就要满足青海的需要,而我满足青海的需要就是六百万人民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望。如果我的孩子送给了青海师大,培养成高水平的教师实现他自己的理想了,我认为这就是青海人民心目中的一流师大。大学的一些特色的学科可以在全国有影响力,因此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不只是一流大学,更是一流学科。所以我觉得是否一流,取决于服务能力,如果你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你就是一流。
目前, 青海师范大学要积极借助国家的“教育援青”“科技援青”战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学校成立了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这是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挂靠青海师范大学的一个高层次科研平台、人才高地和智库,主要目的是依托中国高原区位优势,致力于中国及国际高原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一步扩大青海师范大学的学术科研影响力、增强青海师范大学的学科发展实力,为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吸引优秀人才、促进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 与应用工作,搭建一个优良的发展平台,实现一种联动引领的效应,带动师生、学校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