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
我国家庭收入最高相差19倍
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我国家庭发展呈现出七大变化。其中,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高20%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9倍,农村家庭间的收入不均等程度大于城镇家庭。
《报告》还显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状况总体上好于非计划生育家庭。计划生育家庭在经济状况、健康管理、代际互动等方面均明显好于非计划生育家庭。
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家庭发展在诸多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其他五个方面表现为: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2人家庭、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形态不断涌现。二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三是父亲在照料和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角色陪伴、教育不足。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儿童日常生活的只占7.5%,共同教育的只占11.7%。四是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流动家庭的比例接近20%,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留守妇女占比超过6%,留守老人接近1/4。五是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和功能差异明显。农村社区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比例明显低于城镇社区,基础卫生设施亟待改进。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介绍,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家庭追踪调查。调查共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的32494个家庭,登记人口184439人。
超过一半留守老人患有慢性疾病
2014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达2.53亿,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人是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表明,农村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家庭,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普遍好于非流动家庭。
不过,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庄亚儿表示,人口流动也使得家庭原来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功能弱化,面临着子女养育、妇女帮扶、老人照料这些问题。调查中发现,留守的学龄前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料。由于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小,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互动比较少,对家庭氛围的评价不高。留守妇女,因为丈夫外出,现在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比非留守妇女要高,健康状况相对差一些。
留守老人的情况不容乐观。庄亚儿说,子女外出加重了留守老人的生产和生活负担,“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还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超过一半留守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从家庭成员获得的支持和照料比较有限。”
国家已两次提高计生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
对于失独家庭,王海东表示,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响应国家号召,为我们国家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不过,他坦陈,有一部分独生子女残疾或者死亡家庭确实面临一些特殊困难,突出体现在生活照料、大病治疗、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几个方面。
据悉,最近,一些失独家庭到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一些诉求,问题得到了国家卫计委的高度重视。王海东介绍,我国在2008年全面实施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发生残疾和死亡以后没有再生育或者收养的夫妻,女方年满49岁以后,给予夫妻双方每人每月都有经济上的扶助。“2012年、2014年已经两次提高了特别扶助金标准。这个制度实行以来,有效地缓解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王海东表示,2013年国家卫计委联合五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在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关怀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责任。随着文件的进一步落实,这些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