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我与《岳飞传》
人民政协网

说不尽的故事

刘兰芳:我与《岳飞传》

编者的话:

2017农历新年刚刚过去,大街小巷还处处洋溢着过年欢乐的气息。逛庙会、扭秧歌、听评书、唱大戏……都成为人们迎接新年、欢闹新年的风俗习惯。早在1979年,由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评书《岳飞传》,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它的播讲者刘兰芳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本期讲坛就着年味儿,邀请刘兰芳委员讲讲她和评书《岳飞传》的故事。

刘兰芳为大庆工人说书

刘兰芳为群众表演评书《岳飞传》    

刘兰芳,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后又编写播出了《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作品入选《中国评书精华》讲史卷和新作卷。《岳飞传》和《杨家将》选入《中国传统十大评书经典》并出版。

评书的历史

评书是曲艺的一种,也叫评词,在我国的华北、东北、西北一带较为流行,在江南则称为评话。评书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相传,明末清初时出了个大说书家柳敬亭,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评书的表演形式,最早是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近代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在几百年的历史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评书发展成为一个大曲种。且不说在各地茶楼书场里的现场表演,几乎全国大多数广播电台每天都有“评书播讲”栏目,评书现在已经发展成拥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受众群体,听众最多的曲艺品种。作为一名老评书演员,这是我非常愿意见到的。

我讲评书《岳飞传》

上世纪80年代,我说的评书《岳飞传》通过电台播放,可以说家喻户晓。从此,我与《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岳飞传》大家都喜欢听,所以就记住了我。后来又说了《杨家将》、《陈毅》、《红楼梦》等几十部评书,效果也都很好。我说观众听,有的见过面,有的没见过面,通过空中舞台,我们以评书会友,天长日久,一晃30多年过去了。

在这30多年里,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当年怎么就想起说《岳飞传》的呢?”这话还要从头说起。

我出生在关东的文化古城辽阳,因为母亲是曲艺演员,唱东北大鼓,受家里的影响,我自小也喜欢上了曲艺。1959年,16岁的我经常到茶馆听书,说书的先生是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队长杨呈田,说的就是评书《岳飞传》,他那评书说得好,观众也爱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令人着迷。他当时就发现,我一个小姑娘躲在角落里听书听得入神,就走过来问我,家里父母是谁呀,我就说了家里的情况。当时的鞍山曲艺团正在招学员,杨队长就跟我说,能不能到曲艺团去学习说书,当时年龄小自己不敢做主,于是,杨队长就找到我家,劝说我的母亲。那时,家里生活还是很困难,在杨队长的劝说下,母亲就同意了。你想呀,如果我去鞍山学艺,家里就少一张嘴吃饭,减轻不少负担了呢。

我到了鞍山,杨队长就给我们上课,教的也是《岳飞传》。之后又跟其他老师学习,三年满徒后,我登台演出,在茶馆演说《岳飞传》,这是我的“底活”,也是给我开蒙的评书。就这样,开启了我的说书生涯。

《岳飞传》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呢?我曾深思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好书,首先,作品本身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奸臣的陷害,屈死在风波亭上,这是古代一大冤案。对岳飞的同情,对奸臣的痛恨,借说书人之口,来宣泄胸中的积郁,缅怀忠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很自然的。其次,岳飞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民族英雄。他的“精忠报国”与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崇拜岳飞,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总书记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参观时,当看到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颇有感慨地说:“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后来,总书记又讲:“我从小就想当兵,学岳飞。”总书记的话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抚今追昔,历朝历代对岳飞都有褒奖,称岳飞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光,当年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倡“岳飞魂”,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缅怀民族英雄岳飞,在全国各地建设有数百个祠堂庙宇,台湾也有十几处,这些纪念性的建筑,昭示着精忠报国、忠文武穆的岳飞精神。

1986年,我到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看到在部队卫生营的门口,用松枝搭成的彩门上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写:志在岳飞背,下联对:技在华佗手。“岳飞背”,含义就是精忠报国,用岳飞精神鼓励战士英勇尽忠保卫祖国。“技在华佗手”,就是激励卫生营的战士们学会高超的医术报效国家。我还碰到一个小战士,从家里带出一整套《岳飞传》录音带,他爸爸告诉他,要用岳飞精神来激励自己,要不怕牺牲,英勇战斗。

生活中常有人问我,打仗的时候学习岳飞精神,那么在和平时期我们怎么样学习岳飞的精神呢?

在我看来,当代人要学习岳飞的人格、思想、行为与业绩,归纳出来,我觉得是“忠、孝、严、廉、强”五个字。

首先就是“忠”,对岳飞来说,精忠报国是母训,也是自己的誓言,是人生的信条,要说到做到。岳飞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就连新加坡领导人李显龙,前些年也呼吁,要用岳飞精神教育年轻一代,培养他们的爱国心和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而我们现在一直在提倡爱国精神,这是相一致的,精忠报国是我们民族之魂。

第二,还我河山,保家卫国。岳飞从小受家庭教育就懂得爱国,20岁就当兵入伍,因为给皇上上奏文,被贬回乡,后来因为金兵入侵,又二次从军,临走时,岳母给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为了抗金兵,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心,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调回,害死在风波亭上,岳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感天震地。再说近代,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宜兰人民为了表达爱国之志,修建了碧霞宫即是岳飞庙,世代纪念岳飞,缅怀英烈,教育后代,弘扬了祖国统一的思想。

第三,岳飞是个大孝子,忠孝两全。忠是基础,孝是延伸,忠是对国家的孝,孝是对父母的忠。试问,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怎么会热爱和忠于自己的祖国呢?岳飞侍母至孝、教子甚严,培育了优良的家风,成为忠孝两全的典范。

第四,清正廉明,堂堂做人。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怕苦不怕死,并告诫士兵,要爱护百姓,不要扰民,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先公后私,爱憎分明。杨再兴杀了他的弟弟岳翻,后来杨再兴被俘,牛皋等人都要杀了杨再兴报仇雪恨,岳飞不这么做,他对杨再兴说,只要投降,共同杀敌,就不计前嫌。杨再兴深受感动,归降岳飞,在小商河一战,奋勇杀敌,大退金兵,后来马陷淤泥,被金兵用弓箭射死,壮烈牺牲,火化杨再兴遗体时,光箭簇就拣出来一升。立了大功,岳飞深受感动,给他修了坟墓,亲手用枪尖,点刻了碑文“杨再兴之墓”。我到小商河采访时,亲眼见到,深受教育。还有一次攻城战役中,岳云率先登上城头,打开了通道,夺下了城池。战后,表功时,岳飞不给岳云记功,大伙儿不干,说岳飞不公平,不一视同仁。岳飞说,岳云年纪小,以后打仗立功的机会多着呢,这回就不记了。岳飞这样的人格,处世行为给古今之人都树立了榜样。今天,对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启迪和诫勉的作用。

第五,发奋图强,勤奋好学。岳飞出身农民,自幼好学,沙盘做纸,柳枝当笔,跟母亲学习文化,11岁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刀枪棍棒,长拳短打,样样精通,后来又靠勤学苦练,刻苦自修,习读兵书战策,不断进取,文武双修,上马能征战,下马会诗文,最后成为了至忠至孝,乃文乃武,近乎完人的伟大英雄。他的感人经历和诗词《满江红》,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当今更能激励和鼓舞当代青少年克服追求享受、读书无用的不良思想。鼓励青少年立志成才,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才,为建设文明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岳飞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他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动员令和进军号,也是和平年代居安思危的警世钟。我曾写过一副对联——“岳飞精神传万代,浩然正气贯千秋”,表达了我对岳飞、对岳飞精神的敬佩和推崇,我们应该向岳飞学习。我想,《岳飞传》会永远讲下去的。

说书与传承

评书是中国传统曲艺,最讲究传承。传承为什么重要?因为凡表演艺术的知识拓展、技能的增进,都离不开前辈的传授、教诲与帮扶,离不开传承,而且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传承。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或者说是手段,就是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不止。对此,我深有体会。

传统的拜师学艺有两种形式,即“拜门”与“坐科”。“拜门”是指从小随父母学艺的世家子弟在正式登台之前,还须另行拜门认师之礼,如以演唱“西城调”著名的锦州东北大鼓艺人陈青远自幼随父学艺,后拜庆文毕为师;“坐科”是指艺徒从小拜本门派的代表人物为师学艺,并立“门生帖”(契约),参拜祖师爷、师父、师伯、师叔及师兄弟等等。艺徒“拜门”或“坐科”后,边学艺边干活,三年徒满,一年效力(即头年收入归师父)。

我的第一个师父杨丽环是河北人,她技艺精湛,多才多艺,能演唱东北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及单弦等多种曲种,尤以演唱西河大鼓的长篇书目见长。

早期,民间艺人既在本地演出,也到外地巡演,流动性很大,常居无定所。他们称演出场所为“穴”,在本地演出叫“守穴”,到外地巡演叫“走穴”或“出穴”;称收入多的地方为“火穴”,收入少的地方为“水穴”。杨丽环演唱的西河大鼓长篇大书《薛家将》在辽阳受到欢迎,便就此定居了下来。

1958年,我母亲请来了“引见师”、“保师”以及众多亲朋好友,在辽阳“福海兴饭庄”摆下拜师宴,按行规立下了门生贴:“刘书琴情愿投奔杨丽环门下学艺。今后虽分为师徒,但情如母女。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教诲,没齿不忘。学徒期间,如果马踩车压,投河觅井,天灾人祸,师父概不负责。三年学艺,一年效力,供吃不供穿。中途不学,包赔饭伙。情出本心,绝无反悔。谨据此证。”就这样,我磕头行了拜师礼之后,师父给了我个“季”字,改刘书琴名为“刘季红”。从那时起,我步入演艺生涯,那一年我14岁。

杨丽环先教我学弹三弦和演唱西河大鼓,除此之外,主要是听师父的唱段、看师父的表演,遇有疑难不解的,待师父空闲时再行请教。西河大鼓《鲁达除霸》一段,就是这样学成的。

1959年我考入辽宁的鞍山曲艺团,成为该团唯一的东北大鼓学员。鞍山曲艺团教唱东北大鼓的老师叫孙慧文,是知名的鼓曲演员,当时鞍山曲艺团的台柱子。孙慧文见我勤奋好学,便正式收我为徒,并按照门规,把我的名字改为“刘兰芳”。从孙慧文老师那儿,我学了许多东北大鼓的传统长篇大书,如《三侠五义》、《三下南唐》、《小五义》、《薛家将》等等。

孙老师的演唱艺术,无论声音、语气还是唱腔、音调的高低起伏,都惟妙惟肖。我特别喜欢“倒口”(语言模仿),学傻小子、山西人或南方人,都学得可以乱真。当时读书不多,但是,在台下记“书梁子”(故事梗概),孙老师说得再快,我都能记下来。当然,龙飞凤舞,好像天书,别人看不懂,只有我自己明白。

与此同时,我还向同团的盲人弦师阎春田老师学习东北大鼓唱腔和鼓板演奏技巧。我每天到阎老师家练鼓、遛段,演唱《孙氏祭江》、《马跳檀溪》等等,阎老师耐心纠正,步步指点,使我练就了一手好鼓板,唱得板头瓷实,节奏分明。在以前,艺人们为了生存与竞争,多是“宁舍一亩田,不把艺来传”,而阎老师对我却像亲生父母,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我。

此外,我也向同团的西河大鼓名家、赵派的创始人赵玉峰学唱西河大鼓的长篇大书。当时鞍山有六个茶社,生意都很红火,每个茶社都是三工书(三场演出),各种曲艺表演丰富多彩,有著名艺人杨田荣、张树岭、黄秉刚、石长岭、黄佩珠等等。我轮番观摩,痴迷其中,乐此不疲,如同小鱼儿游进了民间艺术的海洋。这些都使我开阔了艺术视野,拓宽了鼓曲路数,提高了表演技艺,达到了杜甫诗所说“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境界。

这就是传承,我从这些老师身上既学到艺术,又学到做人的道理。我的成长,浸透着师父的心血汗水,师恩如天,永远不忘。后来,我在教徒过程中,也学习师父的优良作风,对徒弟努力做到:爱心、诚心、热心、倾心、细心、耐心。让徒弟感受到师父对他有慈心、贴心、关心、顺心、温馨。当然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师父对徒弟毫不保守,倾囊相授。以前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艺谚。今天,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师父,不能有丝毫的“留一手”的想法。还有一句谚语,“师徒如父子”,就是说师徒关系应当像父子那样亲近,互相疼爱、互相体贴、互相照顾。还有一句谚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然了,“修行在个人”是说徒弟必须刻苦、努力。但是,我还认为:师父既然把徒弟领进门了,师父就理所当然地要担当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份承诺,这承诺就是:我必须把我的表演特色、技巧,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徒弟!作为师父,应该知道,师徒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但从人际关系上看,师徒是平等的,如同朋友。如果师父不倾囊相授,留一手,严肃地说:就是对徒弟的不尊重!这样,师父也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徒弟来。另外,师父应当有大胸怀、大气度,教徒弟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家传承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心甘情愿地教授徒弟,徒弟也应该像尊敬自己父母那样尊敬师父,只有这样师徒感情才能融洽,有利于艺术的传承。

包括评书、东北大鼓等在内的各种曲艺形式,它都来源于民间大众,扎根于人民群众沃土,不需要大舞台、大背景,也不需要豪华繁杂的布景灯光,定会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百花盛开,姹紫嫣红,飘香万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政协报 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热点推荐

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