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人民政协网

馆校合作、守正创新、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张丽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中国民族博物馆与大连民族大学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依托博物馆资源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工作载体,启动“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校园行动计划”,共同举办《在历史跨越的现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像志见证》展览。展览以《在历史跨越的现场》为标题,以民族影像志摄影作品为展示载体,从纪实视角出发,讲述发生在民族地区深刻历史变化的难忘故事,还原和展现中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伟大跨越的历史场景,以此致敬建党百年,致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致敬中华大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故事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举办《在历史跨越的现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像志见证》展览,旨在以“影像志”为载体,呈现中华各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片段与瞬间,以微观的视角描画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华各民族所缔造的一部社会互助运动的壮阔史诗。在史诗中,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史无前例的,我们看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前所未有的,偏僻险峻的边疆地区因为交通、通讯的改善而爆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是惊天动地的;我们听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神话式故事,一步千里、一日千年、千年跨越……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主题用影像的方式来还原和展现中华各民族实现伟大跨越的历史场景。

多样的创新载体和真情媒介:用好民族影像志收藏资源的强大叙事能力

继2018年中国民族博物馆推出的《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取得了以影像资料为载体,以博物馆展览手段为媒介,讲述中华各民族实现历史跨越的故事的成功实践后,之后中国民族博物馆多次以民族影像志摄影作品成功打造《在历史跨越的现场》影像志系列展。

此次打造的《在历史跨越的现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像志见证》展览呈现了我国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区的民族志摄影作品近400幅,从“独龙江奇迹:‘直过民族’的第二次跨越”“见证鄂伦春”“向南140公里·克里雅人变迁纪”“1989-2019岜沙之变”等八个专题的纪实视角出发,用影像记忆还原了历史现场,呈现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的生活面貌……以小见大,时间流转、点滴光影间矗立了一座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光辉里程碑!

民族影像志具有真实记录的特点。摄影作品所记录的社会情景、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不是摆拍的、不是矫揉造作的,正是这份纯粹的真实传递出可信、完整、立体的信息与情感,使得民族影像志成为见证历史且不可复制的珍贵档案。展览中大量直观、真实、生动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图景的摄影作品通过影视人类学理论实践和博物馆传播路径,以深层次、沉浸式观察视角细腻地展现那些正在迅捷变化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场景,使观众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读出宏大叙事与历史记忆,勾勒出中华民族历史性跨越的史诗画卷。

馆校合作、传史育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

中国民族博物馆和大连民族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馆校结合,坚守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和使命,充分发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宣传阵地作用。

展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间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数据图为背景,深入民族地区聚焦几十年、十几年发展历程里的个体、家庭、社区的影像中,感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兄弟姐妹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置身其中感受的真实、平凡、琐碎的生活画面恰恰是脱贫地区山乡巨变时代画卷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性跨越的史诗画卷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展览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涵育人心。

 

人民政协报 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热点推荐

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