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宋鑫:因地制宜对绿化带进行“海绵化”改造
人民政协网

全国政协委员宋鑫:因地制宜对绿化带进行“海绵化”改造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罗文)近年来,各地城市绿化带建设普遍迈入“快车道”。但部分地区在城市绿化带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忽视绿化带植物生长的自然性,绿化带高度和坡度较路面高,换填种植土不到位等,全国政协委员宋鑫表示,应加强海绵型绿化带的绿化植物配置。

海绵型绿化带与传统道路的绿化植物配置相比,有何优势?宋鑫委员介绍,最新的海绵型绿化带的绿化植物配置,不仅具备怡人、降尘、对雨水的吸收、净化的景观及生态效果,还兼具耐涝耐旱能等抗逆性能。

由于城市绿化带与城市风廊、城市水廊共同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提高舒适出行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城市管理者也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

宋鑫委员认为,部分城市在绿化带中虽采用了海绵的技术,但存在使用条件的认识误区,削弱了海绵城市疏解交通的作用。

作为城市三大空间之一,道路交通系统构建了城市发展的筋脉,也是内涝高发地带,通过提升城市道路绿化带的生态化设计施工,使之成为可蓄滞水且截留地面污染物的海绵体,对于科学完善城市绿地水循环系统,以及治理城市内涝顽疾具有重大意义。

对此,宋鑫委员建议,要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海绵设施的国家统一设计标准或设计规范,设置部分强制条款,建立健全海绵设施的验收标准,出台海绵设施的施工技术。

“注重对新、老城区的绿化带因地制宜进行“海绵化”改造。” 宋鑫委员建议,可在社区绿化区和马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隐蔽的深蓄水槽,把4-5个树池进行串联改造,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大蓄水能力,实现快速、多点、分布式消纳社区和交通道路的积水,同时减少滞水对绿化植物的影响。“同时加强对绿化带抗逆植物的选育,在强化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减低管养费用。”

宋鑫委员表示,采用下沉式道路绿化带设计,在下沉式绿地内设置雨水溢流口,且溢流口高程介于绿地与地面之间。“在不增加用地面积、降低成本的条件下,此举既能改善生态环境,雨水处理设施又能达到渗蓄效果”

 

人民政协报 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热点推荐

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