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发布会召开
人民政协网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发布会召开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 王硕)2022年12月26日,由国内50余位从事大气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领域的一线学者共同编制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线上发布。

报告以“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为主题,围绕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追踪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并提出需要补强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协同路径。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随着新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国正在加速构建减污降碳相互促进、协同增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然而,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刚性增长仍是推动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和影响空气质量的核心因素。

报告认为,在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及“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需要以能源结构深度清洁转型为根本,以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为重点,推动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有效保护公众身体健康。

报告研究显示:总体而言,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方面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臭氧已成为对我国空气质量影响仅次于颗粒物的污染物。2015-2020年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05个城市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和CO₂排放量协同下降,有17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和CO₂排放量呈现同步升高态势,大多数城市PM2.5浓度和CO₂排放量未能实现协同下降,因此亟须在城市层面进一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报告提出,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当前水平下降1/3以上,推动全国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年评价值有望下降至13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如果进一步以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推动能源深度低碳转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年评价值将下降至10微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左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告分析了空气质量改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研究显示:近年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有效保护了我国群众身体健康。受PM2.5污染水平整体改善以及污染天数持续降低影响,2017-2021五年间,全国与PM2.5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23.9%和26.2%。

据了解,该课题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共同发起,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年度进展,分析中国在走向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之路上的进展、障碍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指出,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措施以及政策行动的统筹,也体现在目标及效果的协同。社会和学界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报告对引领相关学术研究、支撑管理部门决策意义重大。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指出,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重大战略需求,在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积极探索,该报告正是成果之一,未来清华大学将鼓励学者持续深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陈海山、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柴发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首席科学家徐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力波等受邀参加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作总结。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张强、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共同主持会议。

来自地方、科研院所、高校、智库组织200余名专家代表,近30家主流媒体代表在线参加报告发布会。发布会在线观看超11万人次。

 

人民政协报 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热点推荐

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