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病”怎么治?黄轶委员:要建立新的“生死观”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康亮 李京 易欣 赖仁杰 余妍)“过去三年,受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影响,不少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下一步,如何纾困解难,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这不仅关乎就业、民生,更关乎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美臣投资董事长黄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企业“治病”,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生死观”,这是黄轶首次提出的新观点。
“我们去医院看病,是因为医院有专业的医生,那咱们企业生病了该怎么办?在营商环境中,企业如何体面离开?市场主体如何慢慢退出?面对这些问题,建议企业建立新的‘生死观’。”黄轶解释称。
“要系统梳理和评估北京市困境企业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大扶持救助政策的供给。”黄轶建议,分行业、分区域开展专项调研,在坚持公平、普惠的同时,把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措施。
除此之外,在黄轶看来,要给更多小微企业以喘息之机,提高扶持救助政策的靶向性。“针对困难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给予灵活低成本的支持;对因资金链断裂发生债务问题的企业,相关诉讼、执行案件可适当暂缓执行。”
“同时,还应支持‘企业医院’发展,鼓励企业(个人)纾困市场化服务平台建设。”黄轶建议,可以对困境企业在纾困过程中进行专业化辅导,提出专业化、个性化的处置方式和路径,逐一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处置方案。
此外,对中介机构和平台在企业纾困中的专业服务,实行资金上的专门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金融、咨询、法律、会计等专业机构积极参与企业纾困服务,提出困境企业筛选指标体系,构建困境企业财务指标模型。”
“优化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需要诚心诚意,也需要驰而不息。”黄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