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D模式之理论篇
人民政协网

EOD模式之理论篇

人民政协网1月16日电EOD模式作为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重大创新,将公益性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收益性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一体化实施,重塑了行为主体范围,重构了项目实施内容,打破了项目利益割裂,改变了项目投资属性,在项目实施主体和边界范围内捕获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创造的生态环境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关联产业的生产要素价值,形成产业增值溢价,突破了传统模式中要素分割、行业边界、地理空间及实施周期的限制,实现了生态环境外部性经济内部化。EOD模式理论基石主要有两山理论、外部性理论及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等。

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精髓,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引。两山理论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水青山”代表的高质量生态环境资源纳入生产力范畴,揭示了新时代绿色生产力的新理念——生态就是资源,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生态就是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无穷经济价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果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EOD模式将两山理论内化于项目实施全流程,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内容与产业经营内容的关联性,将生态环境作为新生产力纳入关联产业的投入要素,通过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并以产业增值溢价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搭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通道。EOD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治理不是单纯为了环境保护,而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支撑高质量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项目运作与实操层面的具体应用。

外部性理论。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经济特征,外部性引起“市场失灵”,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生态环境资源配置效率低。外部性难题的经济本质在于某一行为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之间存在差异,即该行为在不同范围内(社会范围与私人关切范围)有着不同的效果和影响。具体来说,传统模式下政府责任的公益性生态环境治理因缺少投资回报机制,面临有必要、想实施、无资金的问题,而市场则常常面临有资金、没回报、无渠道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治理和关联产业经营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割裂。EOD模式作为项目组织实施模式的创新,通过延伸产业链、组合开发和联合经营等方式将生态环境治理和关联产业经营有效融合、一体化实施,重塑了市场行为主体的范围,在整个EOD项目范围内部捕获良好生态环境蕴含的经济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关联产业的投入要素和增值溢价,打破了传统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经营项目边界及两类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割裂,从而将传统模式下政府投资的公益性环境治理项目转变成了市场化企业投资项目的一部分,实现了生态环境外部性经济的内部化及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直接和间接获得的各种惠益,是链接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桥梁。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生态环境治理的本质是投入资金、人力、物力,通过技术、工程及管理等措施,降低污染负荷、增强调节能力、优化资源利用,促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以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往往具有流动性,即EOD项目中生态环境治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通过服务流(如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的形式发生传导、转移与流动,在关联产业经营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受益区)发挥效用,从而将其承载的生态环境价值持续释放到关联产业经营中,形成生态价值链,是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经营实现有效融合的理论基础。由于多数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过程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即随着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区和受益区距离的增加,受益区接受到的生态系统服务流量递减,因此EOD项目一般要求满足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才能成功捕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综上,EOD模式以两山理论为根本指引,通过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承载的生态价值持续释放到关联产业经营中,并通过项目组织实施模式的创新,在同一个实施主体内捕获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价值,打破传统模式下要素分割、行业边界、地理空间及实施周期等的限制,实现生态环境外部性经济内部化,搭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EOD创新中心王志凯、赵云皓、辛璐)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热点推荐

今日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