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坐不住的紧迫感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写在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
作者:李孝轩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一项事关国家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也是关系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一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上升。最新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精神障碍患病率持续上升。研究显示:全国现有抑郁症患者中,在校学生占比较多。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孤独症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还需关注的是,2022年我国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受父母工作变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儿童成年之前在“流动”和“留守”两个身份之间切换,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被长期忽视。总体而言,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政策“割裂化”、信息“孤岛化”不容忽视。从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促进心理健康”、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2021年《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2022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到2023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系统安排,一系列法规政策的施行,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关政策文件在落地过程中缺乏协调性、存在“割裂化”,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和高发的根因尚未得到根本性关注和解决,政策难以形成协同效应、真正落地。同时,一些筛查、咨询、跟踪、诊治等环节的服务供给和信息存在“孤岛化”和脱节现象。国家动员、政府主导,学校、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和志愿者广泛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支持体系还不完善,政策执行、专业化服务供给依然不足。
三是新型互联网生态诱发的心理问题值得警惕。据最新统计,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1%,其他各学龄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均超过99%。游戏平台未成年人用户逐年增加。各平台千方百计增加用户黏性,利用大数据杀熟等不当竞争手段,跟进具有长期消费潜力和营销价值的未成年人群,为他们带来全新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也夹杂着低俗
近年来,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线上“约死群”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潜藏着触目惊心的风险和隐患。在Roblox平台上,甚至允许未成年人向成年人提供虚拟脱衣
四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社会共识度亟待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当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和预防机制建设滞后于公众心理健康需求,促进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公众普遍对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把心理问题视为思想与道德问题而对患者进行歧视,导致患者及其家庭忽视、回避、隐瞒其心理健康问题,极易加深亲子矛盾甚至加重患者的情绪问题。研究显示,有46%的抑郁症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显性问题,必须以坐不住的紧迫感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对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下大力气优化青少年学习成长环境。首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拓展有效融合。针对当前中小学校课外活动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推动心理调适活动向课后和校外延伸,加大体育、美育和实践课时比重,拓展社会实践、假期游学、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活动载体,让青少年在文化熏陶与大自然的融入互动中调适自我,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自身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其次,实施差异化服务供给。有关部门应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流动”“留守”等学生群体,提供差异化专业化服务供给,定期开展心理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还应高度关注松散的家庭结构、疏远的亲子关系、缺失的家庭教育等非正常家庭生态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压实家庭未成年人保护第一责任主体,打通家校社协作渠道,坚决遏制心理问题向未成年人群体延伸态势。
二是加快推进政策协同落地。坚持目标导向,从政策供给、公众认知、基础教育、社会心理、患者救治、咨询服务、救助保障等全流程加大工作力度,消除政策措施碎片化、咨询服务迟滞化、执行标准差异化现象,加快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法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针对当前精神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精神心理疾病临床诊疗不充分、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才配备尚未到位等现实问题,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精神卫生资源空白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精神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县级及以上医院精神卫生资源全覆盖。兜牢青少年心理健康底线,正视越来越普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客观看待青少年的生存环境,畅通筛查、咨询、跟踪、诊治等专业化服务路径,以家校社一体化、诊治防一体化,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医院等有关主体协同共治,以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供给,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大力度防范负面溢出效应。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法定原则,进一步厘清对互联网生态的规范治理是法治问题,推动建立政府、社会、平台、科技公司、学校和家庭等不同主体协同联动的责任框架。加大数字产品源头监管,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规基础上,超前研究制定大数据在细分应用场景下的司法解释和监管细则,加快推进司法规制向防范心理问题和虚拟侵害方面延伸。此外,加快论证出台相关标准和管理规范,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作出约束,防范和化解“虚拟现实”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伤害。针对“网约自杀”等新问题,加快推行互联网平台“一键防护”模式,快速阻断风险传播链路,最大程度降低新型互联网生态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冲击。
四是扩大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参与度。一方面,把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作为全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活动日,共享活动主题和先进经验。由国家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 李孝轩 / 本文系2024年民进中央参政议政调研课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成果)